寄宿制班主任需具备“六颗心”
管理好寄宿制学生,需班主任全身心投入。这就需要班主任具备下列心理品质:
(一)、责任心。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作为寄宿制班主任,首先应有强烈的责任心,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寄宿制班主任的角色特点决定了他对学生负有以下责任:一是教育责任,即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二是培养责任,即利用和创造条件,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三是发现责任,即发现学生特点、兴趣、爱好和特殊才能,使其得到充分发展;四是激活责任,即启动学生进取意识,形成自我教育能力;五是夯实责任,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爱心。托尔斯泰认为:“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父母一样的爱,那么他要比一个读过许多书但不热爱教育事业又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教师把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寄宿生班主任不仅要热爱教育工作,更要像父爱一样严格而慈祥、像母爱一样宽容而无私的热爱学生。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寄宿制学生只有从情感上真正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爱护、关系和帮助,才会乐于接受教育。但爱不是宠爱、放纵,而是一种心灵交流。
(3) 童心。教育是一门以心灵感受、理解和感染心灵的艺术。虽然师生存在“代沟”,但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联系广泛,在学生心目中有特殊地位,其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所以,班主任不仅要坚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学生的老师”,还要具有一颗童心,善于心理移位、将心比心,站在学生角度看待和对待学生问题。这样才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真诚的爱护、关怀、帮助,达到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相融,酿成感情共鸣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对班主任是无情纪律的监督者和执行者的恐惧心理,改写了孩子们心目中就是,教育警察,为日后事半功倍的管教学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4) 耐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面对寄宿制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的大量问题,需要班主任树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欲速则不达”的信念,决不能给学生扣上“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的帽子,要像慈母般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做大量的耐心细致工作,遇到学生的问题和工作中的困难,不急不燥、不嫌不烦、不怕困难挫折,多次反复的教育、帮助、指导他们,相信学生能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 细心。用心慎密、做事细心是对寄宿制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教育好寄宿制学生,需要班主任做到:一是全面观察每个学生,详细了解和掌握其基本情况,包括优点和缺点、进步和问题、思想波动和错误苗头;二是发现问题仔细,不让任何蛛丝马迹的问题逃过自己的眼睛;三是处理问题细致,不能急躁、简单甚至粗暴,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晓之以理,以达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6) 知心。“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疾其道”,多数寄宿制学生不愿意或害怕与班主任交心,其原因在于:一是班主任常用自己主观意志强迫学生做事,损害了他们的独立和自尊意识;二是班主任缺乏民主意识,学生不能与班主任平等,一旦和班主任一起就感到心理压抑。所以,班主任应经常主动接近学生,利用闲谈、班级活动,运用建议性的而非命令式、责问式的口吻了解学生的家常事、思想、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从而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建立相互尊重、信任、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能切实提高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