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家庭,走近学生心灵
—2016学年实验中学教师家访活动总结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目前,在互联网+的年代里,“家访”这个概念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心中正在淡化、转型,QQ、微信等新型的“校访”等形式悄然而生,使得人情味儿很浓的家访变成了平平淡淡,然而,实验中学的老师却依然保持着“家访让教育更和谐”的理念,坚持家访原生态,一个个老师用爱心、细心、耐心敲开了学生的家庭之门,走进了学生心灵之门!
一、 精心组织,注重反馈
学校始终坚持把家访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来抓,把它作为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把 “鼓励教师进行家访,指导教师做好家访”为己任,组织全体班主任利用假期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在全体班主任会上,学校领导针对家访的理念、思路与具体任务专门作交流与动员,统一思想,明确家访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在我校,家访已不是老式的简单谈心和随机行动,而是一项经过认真动员和部署,有鲜明目标和具体内容的常规性工作。工作中,学校不仅成立了以校长室、党支部、工会、德育处、教务处、班主任、心理教师及教师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方案拟定、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等具体工作,使活动得以更好、更广泛、更持久的开展。而且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家访具体要求,印制了《家访记录本》、《家访统计表》发至每个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让教师携带“家访登记表”进入家庭,家访后认真填写活动登记表,开学后及时反馈到学校,学校认真进行梳理,以确保家访工作有效进行。
在学期结束时,学校坚持做好家访本和家访工作统计,并召开家访工作总结会。就2016学年第一学期寒假期间老师家访的统计就达到756人次,做到了留守学生“必访”,单亲离异学生“勤访”,行为偏差生“重访”,性格内向,心理问题生“细访”,对品学优等生“选访”。我们学校的有的班主任把班级学生名单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好记录,哪些学生是“勤访”哪些学生需要“细访”他们都做到了然于心。
二、 细化要求,突出重点
我校以城桥镇学生为主,每个年级还有几十个家住乡下的学生,还有少数外地人。所以,学生家庭地址远近不同,家庭背景各不相同。有些学生个性鲜明,特点突出,有些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习惯,有些学生甚至存在心理上的问题,这些学生的特征给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因此在本学年的家访工作中,我们的心理老师的倾情付出为我校的家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成效。
任何类型孩子问题的出现都会有诱因,在2016学年的家访中,当我们的老师需要更多专业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在家庭中产生的问题时,我们的心理老师会陪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一起前往学生家中,给予更多的心理援助和教育方法。心理老师的介入,让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及家庭现状地同时,分析其性格成因,追踪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特别是针对一些心理上有些困惑和纠结的学生,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了解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以后对该孩子开展教育工作收集了第一手资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心理老师走进家庭,对问题学生、留守学生、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离异家庭学生的家访,让家长们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症结及由此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干扰。心理老师除了分析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委婉地指出有些家长身上存在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家长普遍认为这种家访的形式不仅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收益,并且使家长本人也受益匪浅,为他们的家庭教育上了生动的一课。
最近2年,我校班主任聚力于心理研究课程的校本研修,这种学习使得我校的每一个班主任都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并且与自己多年的班主任经验相结合,使他们的家访工作事半功倍。家长们很认可我校的家访工作,有小部分家长因为工作忙等原因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老师家访的时间。但是他们最终被我们老师认真负责,耐心等候,不断“预约”的诚心打动。他们感叹这是学校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是真心的为孩子们好,是诚心地干工作,是一个好教师师德的体现,是能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些家长甚至碰到家庭上的一些矛盾,也会打电话给我们的老师寻求帮助,这样的信任让我们的老师更加热爱这份神圣的工作。我们有些老师开玩笑称自己是“柏万青”。在家访过程中,老师们深深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尊敬、信任、期盼,因此也深感责任重大,对今后的工作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
三、 真心交换,强化沟通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家访中,我们不只是走进孩子的家门,而是力求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要用真心换取真心。为此,学校要求老师珍惜每一次家访,不仅要充满热情地与家长交换意见,还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观察家庭中孩子学习的环境如何,感受家庭里的精神和文化气氛,从而有针对地指出学生家长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传授给学生家长,通过指导家庭教育,有效巩固和强化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家访是教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是有多面性的,如果只从学校的表现看孩子,那就未免太片面了,只有把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结合起来,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因此,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不仅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情况,而且更细致地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共同研究教育方法,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和对学生的要求,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传播家庭教育经验,使家长能正确对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在这样一次次的家访中,我们的教师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在过程中反思自己的一些做法:譬如一位班主任在家访总结中写道:班级里有40几个学生,就由40几个家庭,不同的家庭家访的方式也要区别对待,有些家庭的孩子适合班主任或者心理教师单独家访,不适合多人集体家访;不能等孩子出现了问题再去家访;要在关键时刻家访;要选择对学生起作用的家庭成员作家访对象;家访时宜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等等一系列的经验及反思。而这些经验与反思,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师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家访有效地建立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传统家访的作用都不可能被完全取代,我们学校的老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始终以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爱生如子的教育情怀,坚持着原生态的家校联系方式----家访!
走进家庭,走近学生的心灵!
上海市崇明区实验中学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