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盖章) 崇明区实验中学 学科: 主题教育
课题名称: 与法同行 |
设计教师: 梁思琦 |
手机号码:17602112147 |
教学对象:七年级 |
课时:1课时 |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 |
如今,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对秩序和法治有了更深切的渴望。建设法治社会,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国家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重大目标。按照这个目标,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迫在眉睫,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毫无疑问,强化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等措施在火热进行中,响应政府号召、学校宣传和学生切身需要,进行法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法治也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因此,本节课在带领学生理解法治概念,判断违法行为,了解一些基本法律常识后,重在法治意识的培养,提高法治素养,能做到懂法用法、与法同行。 |
二、教学目标 |
1. 认识法治的概念,明确法治的必要性。 2. 了解与自身健康成长有密切关系的法律知识。 3. 具有一定的懂法用法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展现法治精神、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并能够辐射社会。 |
三、学情分析 |
通过学校的法治讲座和宣传以及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对于法治、法律等概念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法治意识还较为薄弱,从情感角度上认识不到法治与自己的关系。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
本节课期望学生在了解法治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法制意识,不硬性要求对于法律法规的熟记,旨在日常生活中有懂法、用法的精神。主要通过视频观看、案例讨论、故事分享等方法培养法治观念。采用翻转课堂理念,课前请学生先自行学习法律常识,课上注重交流分享。 |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须简要说明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
重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法治精神、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形成 难点:法治精神、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形成 想要用法,首先得懂法,所以简单的法律常识需要学生了解。观念的培养和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度较高,希望本节课能在学生心目中埋下一颗法治的种子。 |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一般为2000字以内。)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课前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法治相关视频,联络给学生做网络法治故事分享的人员 板块一:认识法治概念 1. 认识法治 引入:昆山砍人被反杀事件视频观看 设问:如果由你来评判这件事,你会怎么处理 视频:播放视频后半段 设问:实际上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处理是依据什么 结论:法治的概念 2. 法治的必要性 讨论:结合案例和生活中事件讨论,为什么要坚持法治? 板块二:了解法律知识 1. 相关法律法规 设问:法治是依什么法?请每组代表和大家分享你知道的法律知识 活动:将老师给出的法律名称和主要作用分别贴在同学身上,音乐结束后,请配套的同学站到一起 2. 分享国外法律知识趣闻 活动:请同学分享课前调研的国外法律知识趣闻 板块三:与法同行 1. 践行懂法用法 活动:对老师给出案例进行分析,是否触犯法律,触犯什么法律 2. 网络世界也要遵法守法 故事分享:请网络警察给同学们分享案例 3. 传播法治理念 计划书:制定向亲友、社区传播法治理念的计划 总结: |
课前准备:查询法治的概念,了解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收集国外法律知识趣闻 观看视频 小组讨论发表观点 观看视频 思考、讨论、表达观点 与老师共同概括法治概念 讨论,表达 讲授法律知识 进行游戏 分享,讲述 分析、表达 聆听、思考、感悟 制定计划书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感悟 |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从时事出发,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是依法处理 法治的概念比较丰富,学生结合课前查阅资料和课上讨论,有助于全方位多角度理解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在过程中发现法治的必要性 将对学生法律知识的考察趣味化,提升参与感 了解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法治,形成尊重文化差异的意识 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巩固法律知识,形成不论是何原由,不能挑战法律权威的意识 学生的网络使用率远超从前,但自我保护意识缺乏,使学生认识到法治并不只存在于现实社会 能够起带头作用,将所思所学服务社会,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主板书) 与法同行 板块一:认识法治概念 板块二:了解法律知识 板块三:与法同行 |
|
八、学校推荐意见(200字以内) |
本节课是我校梁老师对七年级进行的主题教育课,由社会当前热点“昆山砍人反被砍”视频引入,是学生发现社会需要法治进而理解法治概念。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学生提前了解法治所依据的法律理论,通过小游戏巩固相关法律知识。而后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学以致用,并且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网络法律介绍,聚焦学生关注热点。全课程注重情感态度培养,将法治意识熔铸到学生头脑中,并由学校教育辐射社会,故因此推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