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立体化“体育小镇”建设的情报综述

2023年09月06日 10:17  点击:[]

校内立体化“体育小镇”建设的情报综述

崇明区裕安小学许元萍

当下我国对全民健康的关注达到了新的高度,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也进入了新征程。不管是健康中国战略还是体育强国战略,各地政府响应政策,积极创建“体育小镇”推动发展,而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五项管理、双减政策都强调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体育课程在学校管理中占比一直提升。建设“校内体育小镇”不仅能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更是为地方政府建设“体育小镇补充了校园实践的一个空白。

 

一、“体育小镇”的大环境分析

(一)体育小镇的概念

“体育小镇”是实现与维护社会公民或社会共同体的公共体育利益,保障维护其体育权益实现,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根据法定职责,利用公共权力,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以不同形态的公共体育物品为载体所实施的公共行为的总称,具有公益性、普遍性、基本性和文化性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当下“体育小镇”都是以地方政府牵头,以行政区域划分的用以辅助地方经济发展和品牌建立的功能性区域。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体育小镇”,发现20062012年只有少量的研究报告,而从20152019年因为国家发展战略,以“体育小镇”为关键词的研究大量增加,研究发展图如下:

总体趋势分析图

20167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伴随着“特色小镇”的兴起,体育小镇也逐渐热起来。各地迅速接受这一概念,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迅速铺开,并付诸于实践,就是落实总书记的体育战略思想、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中国战略生动实践。在政策利好不断的大背景下,体育小镇建设持续升温,正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词之一。从20167月起,特色小镇这一关键词的热度一直维持在高位,201610月、20173月、20175月份别出现峰值,形成3轮社会舆论的小高潮。

2017年体育小镇的相关政策和推动如表:

2017

3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扎实有序推进,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

201759

《体有总局办公厅关于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发布

20178 10

国家体育总局筛选的第一批 96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示范名单正式出炉。

2017816

赵勇同志在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培训会上的讲话提到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

(二)体育小镇存在的价值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体育是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实践活动,体育发展水平要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对健康的关注达到了新的高度,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也进入了新征程。不管是健康中国战略还是体育强国战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都不谋而合,它是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体育活动意识、加强体育参与、促进体育消费的重要途径之一。健康中国在政策层面国务院第46号文件的发布,预示着体育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

通过对浦翰等研究《长三角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特征研究》一文中发现:对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中长三角地区14个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特征进行分析。

文中提到上海崇明陈家镇体育旅游特色小镇,正是我校所在的镇,是利用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发展起来的体育特色小镇,集训练、竞赛、体育文化传播等教育系列为一体的体育特色小镇[3]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行车、马拉松、马术、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为崇明区体育资源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7]各地创建的体育小镇都局限于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当地政府的建设规划,长三角地区的体育小镇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一部分文章归纳出来体育小镇关注的主题如下统计:

体育小镇关注内容

旅游为主

训练为主

休闲养生

比赛

数量(篇)

8

3

7

4

从以上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体育小镇模式的探索还是零,这是我校建设校内体育小镇的主要出发点。作为崇明陈家镇体育旅游特色小镇的重点学校,为政府体育小镇建设加入学校元素,从小开始培养体育人才成了我们学校的工作重点。

 

(三)校内体育小镇的设想。

 我们师生一周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学校,校外体育运动场所的使用率和健身价值并不高,甚至缺乏。而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校师生近1200人,大家都有健身锻炼的思想和好习惯,可是我们的健身时间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但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实现“每天健身1小时”的更安全、更合适的场所。所以本研究通过实际操作和规划,对体育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对校园环境进行更加优化的布置,以满足师生对于健康运动、体质增长和竞技比赛等多种需求。这就是我们提出的“校内立体化体育小镇”建设设想,旨在为全民健身和校园体育教学发展提供参考。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系统规划,我校创设了“校内立体化体育小镇”模式,来满足师生对于多种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的需求,有以下几点优势:学生每天待在学校的时间有9个多小时,除去上课和吃饭时间,学生还有4个小时左右,可以自行支配,时间上有保障;学校占地面积27646平方米,建筑面积11754平方米,空间上有保障;学校有13位专业体育教师,6位党员教师,5位一级教师, 8位青年教师,还有外聘的专业足球和羽毛球教练员,师资有保障;学校领导一直非常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制度有保障。

我校周亮老师2021年长三角征文比赛的二等奖作品《温习以时间 暖身以空间》中论述了本校在体育教学空间上是有优势的。我们有2块室外运动场和1个体育馆,晴天上课虽有干扰,但还是能正常开展;阴雨天和雾霾天气,除了室内馆,我们可以在校内建筑的小范围区域开展合适的小项目,比如:跳房子、踢毽子、室内操等项目。这是我校建设校内体育小镇的物质条件和前期研究的理论基础。

“校园体育小镇”模式没有人去探索,参考地方政府的规划中,体育小镇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目的。这些地方政府打造体育小镇是符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大方向的,但是能落实进入一所小学的研究为零。因此从大趋势进入可行的学校教学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因此我们的课题有落实体育到课程中的切入点,并且补充“体育小镇”在具体一所学校中如何实践的空白点。

 

二、“校内体育小镇”课程的研究也是空白

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小镇课程”的研究,也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成为小镇课程的典范,比如温岭市石桥头镇中心小学“石桥小镇”劳动实践课程、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二小的“蓬莱小镇”课程等等,这些学校中的“小镇”课程内容广泛,然关注体育为主题的小镇还未有成果出现。

石桥小镇课程:聚焦劳动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把象征着微型社会的小镇概念搬进校园中,创建一套以“石桥小镇”为命名的综合实践课程。通过课程理念的设计、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框架的形成,创设丰富的综合实践体验项目,打造的室内五个空间,三个室外园地,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积累经验、学会认知、运用知识、丰富学识。[6]

蓬莱小镇课程:聚焦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通过创设一个微型社会“蓬菜小镇”,在真实的情境中,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关注孩子在日常 学习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将多维评价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用精心设计的“蓬菜小镇”课程,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体现“守规则、懂礼仪、展个性、乐创新”;学校形成了从作业设计、完成,到作 业评价的一整套较完整的作业机制,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诊断和改进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5]

“校内体育小镇”就是以学校为范围,创设一个微型社会的小镇概念,充分利用空间、社区、教师等资源开设的各种体育课程的汇总。目前中小学研究的小镇课程成果颇多,对我校建设“校内体育小镇”课程,有很多借鉴的价值,我们的“校内体育小镇”下文简称“体育小镇”可以补充那些学校没有聚焦关注校内体育整合的小镇课程的研究,为“小镇课程”的内容补上健康锻炼的关键一环。

 

三、校内“立体化体育小镇”空间运用

整个社会体育都需要补充立体体育空间,提供市民的需要,人员集中的学校,尤其是我校这种大规模学校,更需要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校内“体育小镇”一定需要立体化利用空间、时间。

(一)物理空间立体化

我校位于上海市崇明区陈家镇,邻近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校园占地面积27646平方米,建筑面积11754平方米,29个行政班级,但操场只有2块,室内综合体育馆一个,上午第3节课到下午第3节课是体育课集中的时间,有时候一节课有13个班级,场地的原因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的体育课程安排,足球赛、跑步、篮球赛、投掷等需要固定区域进行练习的项目都是需要体育老师之间协调才能保证一个班级正常进行。体育馆回声比较大,正常只能一个班级上课,有两个班级同时进行上课的话,那就无法正常上课了。

1.  运动空间立体化。鉴于空间上的不充足,我校体育教师特别关注小区域的不干扰环境空间的利用,比如南北两个进厅,都是可以容纳一个班级进行比如跳绳、踢毽、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平板支撑等行动距离小的项目进行。校园的林荫小道上可以进行比如广播操、啦啦操、武术等位置比较固定的项目开展。教室是室内操的好去处,可以借助多媒体学习丰富多样的室内操,在运动会、足球月等大型活动的时候,班级展示就有基础了。走廊、过道是跳房子、跳皮筋的好去处,而且学校一层走廊就有200米的空间,4层教学楼,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空间。

2.  体育文化立体化。体育项目不是简单的一个器械耍着玩,任何一个项目都蕴含着很多规则、要领,而且项目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学校有很多楼道空白墙面,非常适合宣传学习本校特色项目,如:足球、柔道、羽毛球等;或者宣传校内小冠军们的辉煌纪录,体训基地的32个小学生同时也是上海市体操、蹦床、艺术体操的小队员,来自同龄人的榜样,往往比大道理更加走进心底。

3.  体育技术立体化。受自然环境和运动安全的影响,我们学生很难接触到一些体育项目,但是采用VR技术、3D技术、电竞空间、绘画(海报)空间、迷你高尔夫空间等信息技术,可以让小朋友足不出户感受各种体育运动带来的激动人心。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和学习,让我校学生在体育核心素养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上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二)学生梯队立体化

校内体育小镇的建设,不能是一时兴起,需要不断进行新鲜血液的输入与输出,所以学校所有在建的各类训练队都要有不同年龄层的梯队。比如广播操队员,以往我们都是采用四、五年级学生进行比赛,因为他们的思想较低年级已经更加成熟,肌肉骨骼都有一定的稳定性,动作也比较规范化。以往都是需要比赛了,临时组建一支队伍,从头开始练,参赛学生的动作和热情良莠不齐,短暂的时间内,就没有获得好名次的机会。现在,我们从低年级开始选拔,好的小朋友可以先在校内舞台展示,也可获得大队委检查广播操的资格,学生的练习态度和热情就完全不一样了。针对优秀学生越来越多,没有表现的舞台,我们采用国家男篮的红蓝国家队的模式,组建1队和2队,选拔更胜一筹的队伍参加最终评比。这也更加符合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导思想。

梯队建设还表现在学会和比赛的层次不同。比如:足球。我校每个班级每周体育课是包含一节足球课的安排的,全部学生都要学习足球技术,掌握基础的控球、传接球、射门等技术,但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加比赛的。而参加比赛的学生是经过教练员在班级选拔之后,组成一个足球梯队,在每周一、二、四的课后服务时间和少年宫时间,进行专项训练和团队练习之后才可以参加比赛的。

无论是体操、竞技、各种球队都需要学生梯队的立体化建设,对于体育教学中“学---评”一体流程都很有必要。

(三)跨学科结合推动体育文化立体化宣传

国内的特色小镇研究文献中,很多在建议部分提到了要注重挖掘历史和人文资源,但在专门研究体育特色小镇的文献中,这一点却很少被提及。原因应该是国内的体育小镇和体育产业起步时间太短,缺少国外百年体育小镇的历史文化,没有了文化的支撑,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很多游客反映他们不会再次光顾,导致体育小镇模式很难长久。其中的大多数游客只是想体验这些体育项目,并非受体育特色及文化吸引,对小镇本身的兴趣及回头率不高。

学校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校内体育小镇的过程中,要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与学习,在体育文化的宣传中,学校有很大的优势。结合语文学科,通过阅读了解体育明星的生平,体育团队的成长,比如:篮球巨人姚明、跳水冠军吴敏霞、中国女排精神、中国乒乓球梦之队的成长,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或者通过“大讲堂”讲述校内小冠军们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现实教育实例,也更能激励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结合美术学科,通过体育项目宣传海报的制作、班级宣传小报的制作,展示运动之美,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结合音乐学科,通过学习奥运会、冬奥会、世界杯主题曲,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比赛带来的震撼。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通过了解中国发展冬奥项目的决心,申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以及中国国家队团结协作、披荆斩棘的精神,更加巩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等。

结合足球赛和田径运动会展示的是运动技巧之美;开幕式、广播操和啦啦操展示的运动秩序之美;海报比赛和班级体育文化设计展示的是体育文化之美。校园处处绽放体育的美。正如我国滑雪运动员谷爱凌说:“美不是瘦,美是有力量。”

因此跨学科结合能立体化推动体育文化的宣传和丰富体育小镇的文化空间发展,更能为体育小镇在校内的实践找到一个可持续、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重视体育教学是健康中国、健康人生的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体育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强健的体魄,校内体育小镇建设是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体育活动意识、加强体育参与、促进养成终身建设的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校体育小镇”的研究是提升学生和教师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家长和学校的期待。对我校来说,在前期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已经有大量的课程建设经验,不断补充体育课程的内容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学习各地学校在“小镇课程”研究的成功经验之上,建设有特色的“校内体育小镇”作为体育特色课程,也是我校未来发展的需要。更是充分利用本校的地理位置和本镇的“体育小镇”特点,建设校内体育小镇,有地理位置的极大优势,充分利用这个社会条件,为建设本校内的体育小镇是对社区资源补充学校资源的一个范例,能为一些学校提供一些摸索的经验。对于陈家镇这个崇明最具有体育特色的小镇来说也是地方政府和学校共同探索,从小抓起重视体育的一次实践。

 

[参考文献]

[1] 程文广,王宁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对居民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地方认同、自然共情多重中介效应》[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44(5):

[2]蔡文菊,肖斌,布和,等. 《新时代推进体育强国视域下的体育特 色小镇建设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0):

[3] 司 亮,王 薇《我国体育小镇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及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J]2017365):53-58

[4]司 亮、陈淼《我国体育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内涵、窘境与保障路径》沈阳体育学院学报[N2022.9

[5]徐倩  《蓬莱路二小:于“蓬莱小镇”中,以更好的自己面对未来》2021720![J]上海教育I 15

[6]范卡、陈海萍《校中村,大世界———“石桥小镇”劳动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育与装备研究[J]2020年第5

[7]浦翰,黄涵丽,夏成前,赵丹,冷爱玲(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J]《长三角地区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特征研究》2023年第2

[8]武坤《广元市曾家镇——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体育视野 丨 20228月上半月

[9]  张静(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冰雪+”视角下的徐州体育小镇文体旅融合发展探究》[J]社会体育学2022(12)29

[10]薛湛龙(内蒙古师范大学)《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路径分析》[J]学校体育学2022(12)31

 

 

 

 

 

 

 

下一条:《关注英语阅读障碍,提升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关闭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